EN
网站首页
关于我们
组织架构
公司文化
人才招聘
在线留言
新闻资讯
公司新闻
行业动态
产品中心
光伏发电系统
UPS电源系统
低压成套
PLC系统
无线能源管理系统
模块电源
技术服务
案例展示
业绩分布
资料下载
EN
网站首页
关于我们
组织架构
公司文化
人才招聘
在线留言
新闻资讯
公司新闻
行业动态
产品中心
光伏发电系统
UPS电源系统
低压成套
PLC系统
无线能源管理系统
模块电源
技术服务
案例展示
业绩分布
资料下载
产品中心
4G+DTU+云端监控
¥199.00
PLC系统定制
¥199.00
GGD低压成套设备
¥99.00
简易升压电路
¥79.00
太阳能充电控制器
¥100.00
中国新能源十大新趋势
日期:
11-07
点击:
1304
属于:
行业动态
导读 我们在2019年倡导新基建、新能源,专著《新基建》荣获中组部第五届党员培训创新教材奖。 在2021年提出,“当下不投新能源、就像20年前没买房”。展望未来,从产业投资的角度,我们认为“当下不投储能、氢能、智能驾驶,就像5年前没投新能源”。 我们对未来新能源行业发展趋势有十大判断: 1.新能源车正迎来爆发式增长,成为最有希望的行业,堪称一枝独秀,新能源车销量2021年350万,2022年680万,连续翻倍式增长。 2.新能源汽车替换传统燃油车,诺基亚时刻到来。风电光伏替代燃煤发电老能源,双碳战略带来重大机遇。 3.2023年,新能源车、动力电池等相对成熟的新能源赛道重新洗牌,氢能储能等新能源新万亿级赛道谋求突破奔向黎明。 4.居安思危。行业内部也开始内卷起来,大打价格战,影响利润和持续创新。进入智能驾驶阶段,缺芯少魂。欧盟、美国等对中国实施双反和贸易保护,影响出口。 5.新能源汽车、电池行业还会有一轮大洗牌。车企价格战、盈利难。动力电池产能过剩,锂价回落,行业内卷。新能源车产业链的企业要熬过去,一要避免降价内卷,实现品牌价值突破、走出利润困境,二是要把握出口发展机遇。 6.光伏风电产业从爆发式增长转为稳健增长。对风电资源的利用逐步完善,整体装机增长不再是最核心的问题。绿电+储能,才能进一步打开发展空间。分布式光伏、光伏建筑一体化等新兴领域潜力大。 7.氢能、储能、智能驾驶是新能源新万亿级赛道,2023年是产业转折点,市场化加速,开始爆发出重大机会。氢能,上游电解水制绿氢规模翻倍增长,中游氢能新基建已开始,液氢、气氢管道蓄力发展。储能装机增幅显著,配储、补贴政策是重点。智能驾驶为车企创造更多价值增量,进入高级别上路的关键期。 8.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光伏“新三样”成为出口主力。一季度出口同比增长66.9%,是支撑出口的重要力量。 9.新能源孕育新产业,如动力电池上下游万亿级大赛道,也在孕育诸如氢能、储能、碳交易等众多的新型产业机会。新能源带动新基建,包括充电桩、换电站、氢能管道基建等。 10.2023注定是转折之年,新能源产业由政策驱动转向市场驱动,中国的新能源企业应该团结起来,“抱团”走出去。我们的新能源产业不能执着于产能战、价格战,要技术过硬,持续弯道超车,要向世界输出中国的新能源。这种输出不仅是以新能源车、光伏、电池为代表的产能输出,更是中国新能源品牌的输出,口碑的输出,技术的输出,在帮助世界低碳发展的同时,实现中国新能源产业链的发展壮大。
文:任泽平团队
关键字:
储能
,
氢能
,
智能驾驶
,
新能源
,
光伏
,风电,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新能源
光伏
,新能源风电,
光伏
建筑一体化,新型绿色建筑材料,屋顶
光伏
,地面
光伏
,幕墙
光伏
,车棚
光伏
,绿氢,智能驾驶
文字转载于网上,如有侵权请联系小编删除。
正文
新能源汽车:大洗牌,危与机并存
2023
年是中国整车行业转折点之年。主逻辑是:竞争大、盈利难、行业洗牌加剧、向头部集中、出口是重点。
其背后有三大特点:
一是车企业绩加剧分化,新能源虽然增长快、但是盈利难。
汽车行业整体利润率下降,新能源车也不例外。
如下图
2
所示,汽车行业的各利润指标从
2016
年开始进入下降通道,在
2019-2020
年进入拐点期,
2021-2022
年有改善迹象,但仍没有完全提振。
中国车企的新能源转型走在世界前列,但前路仍然艰巨。盈利难等问题仍在加速行业洗牌。
从
2022
年报看,
14
家主要车企上市公司中,有
9
家车企的营收增长,其中仅有
6
家单车净利为正。
3
家净利润增长超过
20%
,其中新能源销量占比大于
20%
的仅
2
家。
近三年来,汽车行业的整体营收增速稳定、利润波动较大。
营收和利润表现差距拉大,外在现象是车企视营收增长优先度高于利润创造,内在本质是行业竞争加剧、成本难题。
对于车企而言,品牌价值意义重大,能够在激烈竞争中防止降价、防止内卷,把握长期市场空间和维持中短期企业利润同样重要。
二是新能源汽车之间,还会有一轮大周期、经历一轮大洗牌。
未来或呈现:几家车企独大,多数车企追赶,部分车企掉队
——“强者恒强、剩者为王”。
2023
年,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进入新阶段:总量层面经济复苏,消费在逐步修复,但是需要时间。
</strong>2023
是经济逐步复苏之年,但是居民耐用品消费仍然偏向疲软,汽车消费总体平稳、尚没有较大超预期增量。
2023
年起新能源补贴全面退出,部分消费者在
2022
年底提前锁价订车,透支了
2023
年的部分汽车消费需求。这也导致了
1-2
月销量不及预期。
3
月开始,车企降价潮开始,行业竞争加剧。迄今,力帆、众泰、江铃等老牌车企都已离场,威马、爱驰、拜腾、极星等一些新势力、新能源的车企也面临生存问题。怎样“熬过寒冬”?
一要品牌价值突破,二要走出利润困境。
否则将失去阵地、残酷出局、无奈重组。
在经历了连续两年的翻倍式增长之后,
2023
年国内的新能源汽车销量增速将会有所放缓。新能源出海,成为有效增量。
新能源车出口将是
2023
年的重点。
中国汽车走出国门,与德、日、美系车企竞争,避免本土存量内耗,创造增量,构建全球品牌影响力,提高产品溢价能力。从数据看,
2022
年,我国新能源汽车出口
67.9
万辆,同比增长
1.2
倍。
2023
年一季度,新能源汽车出口
47.8
万辆,
一个季度就达到了
2022
年全年的
70%
。
电动车出口占到了汽车总出口的
45%
,新能源出海前景广阔。
电动车出口空间巨大。
假设新能源汽车完全替代燃油车,一年的新能源出口量约
400
万辆,测算出口金额约
3600
亿元。目前我国新能源出口主要还是紧凑型、中低端、低毛利车型。
自主品牌走出国门方才起步,加上智能驾驶的升级赋能,在新赛道上塑造品牌价值护城河
,若出口均价提升至单车
12
万元,新能源车贡献的出口金额将接近
5000
亿元,为“新三样”出口创造强劲动能。
2
动力电池:锂价回落、产能过剩、内卷加剧
动力电池行业在新能源爆发的背景下快速成长,在该领域中国企业率先实现了弯道超车。
2022
年全球十大动力电池企业中国企业有
6
家,动力电池制造量占到全球的
60%
以上。
但是在行业高速增长、需求扩张的背后,
各家电池企业加速产能投放,
2023
年锂电产业面临:锂价回落、产能过剩、内卷加剧
。
2023
年,锂价从高增到回落,反应的是上游资源企业、动力电池企业的话语权从强到弱。
2020
年
1
月至
2022
年
12
月,电池碳酸锂从每吨
4
万涨到
55
万,接近
12
倍。 据测算,碳酸锂价格每提升
10
万元,对电池成本提升约
60-70
元
/KWh
,以新能源车平均
45KWh
计算,原料涨价导致的电动车成本增加在每车
1.3-1.5
万元。 与此同时,车企单车净利润最高才接近
1
万元,
上游企业一度掌握了行业话语权。
2022
年末开始,
上游产能扩张效果显现,
锂价高位回调,截至
2023
年
4
月,电池级碳酸锂价格已回落到
18
万。
对于上游的动力电池企业来说,碳酸锂价格的回落意味着利润空间缩窄,竞争加剧。
动力电池库存达到历史高位、竞争压力大。
磷酸铁锂电池库存
149GWh
,三元电池库存为
102GWh
。磷酸铁锂电池库存可维持约
8
个月,三元电池库存可维持
10
个月,
动力电池库存积压明显,
厂商已采取
“降价保市”措施来减少库存压力。
2022
年下半年起,行业龙头就开启了“锂矿返利”计划,通过与车企签署低于市场的电池采购价格,来换取与车企的深度绑定。该计划价格一方面对车企十分有利,另一方面保证龙头电池厂商的市场份额稳固,进一步削弱第二梯队的竞争力,成为“动力电池价格战”的第一枪,加剧了行业内卷。
包括正极材料在内,上游利润空间缩窄,加速传导至电池端。
磷酸铁锂龙头企业
2023
年一季度营收增长
46.5%
,但毛利率仅为
0.01%
,同比下降
34
个百分点,净利润率为
-15%
。
上游的正极材料亏损值得重点关注,不少动力电池企业有在近些年开启上游布局锂资源,
且在国内的矿产权益多是低品位的云母矿,一旦碳酸锂价格下降到无法覆盖开采、提纯的成本后,将对动力电池企业的利润产生巨大影响,进一步加剧行业内耗。
3
新能源
光伏
、风电:成熟市场、稳步增长随着新能源发展
光伏
和风电已经逐步成为新能源相对成熟的子领域。
2023
年,
光伏
、风电为代表的新能源装机将进一步增长,在整体发电市场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位置。
一是新能源装机大规模增长,
2023
年一季度,全国可再生能源新增装机
4740
万千瓦,占全部新增装机的
80%
以上。其中,风电新增并网
1040
万千瓦,
光伏发电
新增并网
3366
万千瓦,远超过其他可再生能源子类的增长。
二是可再生能源发电量持续增长
,
2023
年一季度,全国可再生能源发电量达到
5947
亿千瓦时,同比增长
11.4%
,其中风电
光伏发电
量达
3422
亿千瓦时,同比增长
27.8%
。与此同时,全社会总体用电量的增长为
3.6%
。
2023
年,
光伏
产业最大的变化是:硅料产能逐步释放,产业链将不再受高价格困扰。
包括组件在内的多环节价格将波动下行,价格回落带动产业链需求释放,影响装机量攀升。
2023
年风电市场最大的变化:重回增长,加速市场化。
2021
年在政策退坡影响下,风电一度上演了抢装热潮,导致
2022
年部分地区风电装机量不及预期。
2023
年在平价化上网、市场化发展的大趋势下,风电市场将有所复苏,上下游出货量可观,带动海风塔筒、管桩基、铸锻、海缆等环节复苏。
2023
年,关注新能源风光电发展的四大趋势方向:
一个是新型技术路线进步、跨越式发展。
光伏
技术迭代,
硅片进一步大型化、薄片化,
182mm
与
210mm
硅片成为
2023
年的市场主流。单晶成为市场主流,以
HJT
、
TOPCon
为代表的
N
型电池技术带动光电转换效率进一步提升。钙钛矿电池等新技术从
0
到
1
商业化落地,打破传统转化效率的天花板。风电市场大型化机组、轻量化材料是新方向,继续向深远海发展。
二是对风光资源的利用逐步趋于饱和,
光伏
、风电站的整体装机增长不再是最核心的问题。
在电力现货市场交易的基础下,负电价从出现到逐渐常态化,新能源电力的波峰波谷价差进一步拉大,在这种情况下,新型风
光伏
配储的需求将进一步抬升。
绿电
+
储能,才能进一步打开发展空间。
据统计
2023
年五一期间,山东电力现货市场实时交易电价波动剧烈,多次出现负电价,低至
-0.085
元
/
度。其中,从
5
月
1
日
20
时至
5
月
2
日
17
时,连续实时现货交易负电价时段长达
22
个小时。
负电价出现的本质就是太多的新能源电力无法得到有效的消纳,未来储能系统的重要性日益提升。
2023
年一季度,国内共发布
480
个电力储能项目,规模共计
103.6GW
。其中,新型储能项目规模合计
41.4GW
,功率规模同比增长
11
倍以上。
第三是关注分布式
光伏
、户用
光伏
以及
光伏
建筑一体化等新兴细分领域的发展。
分布式
光伏
与建筑设施结合,发电同时无需新增供地,优势突出。如隆基绿能在内的众多
光伏
企业侧重于发展户用市场,行业逐步注重户用
光伏
的品牌化和标准化发展。
同时,在户用服务的安装过程中,低风险、稳定收益是大多数居民的主要需求。根据市场案例,占地
3600
平的
光伏
自用电站,按度电
0.9
元的工业电价和
0.3
元的上网电价平均测算,年化收益可达到
40
万元,以使用寿命
25
年测算,预计
3
年实现成本回收,余下
22
年为净收益期。
此外,
光伏
建筑一体化、新型绿色建筑材料也是发展新方向,包括屋顶
光伏
、地面
光伏
、幕墙
光伏
、车棚
光伏
等多种应用场景。
第四是进一步关注新能源出海情况,包括
光伏
组件、
光伏
设备以及户用
光伏
配套等等。以
光伏
、锂电、新能源车为代表的
“新三样”正逐步成为支撑我国出口的主要力量。
2023
年一季度,“新三样”合计出口增长
66.9%
,同比增量超过
1000
亿元,占我国出口总值的比重达到
4.7%
。
但是需要关注的是,需要警惕欧美针对中国风
光伏
产业展开新一轮
“双反”。
在新三样当中,太阳能电池出口的累计同比增速低于锂离子电池、汽车。
2022
年到
2023
年,包括欧盟《净零工业法案》、美国《国防生产法案》取消东南亚
光伏
出口关税豁免等政策在内,要求新能源制造业重新回归本土。
4
氢能、储能、智能驾驶:万亿级赛道,破局在即
4.1
氢能:爆发前夜,产业政策成破局关键
。
氢能是新能源大赛道,未来将成为最大的新型能源载体。
2023
年,氢能产业链各环节都取得了大进展,走出实验阶段、商业化步伐加快,在爆发的前夜。
1
、
电解水制绿氢产业突破,上游制氢企业数快速增加。
2022
年国内电解水制氢设备出货量达到
722MW
,同比大幅增长
106%
。电解槽装备企业从
2020
年约
10
家迅速上升到当前超百家。全球前
20
家电解槽生产商中,
8
家企业来自中国,如中船派瑞、隆基氢能、考克利尔竞立等。
液氢、气氢管道运输大发展。
2023
年,液氢已初入民用,如国富氢能的民用液氢储存容器开工出厂,液态储氢装备在国内市场蓄势待发。气氢运输方面,我国首个纯氢长输管道项目,“西氢东送”,标志着我国氢气长距离输送管道进入新阶段。
未来,长距离、大规模运氢的纯氢管道的建设将成为发展趋势。
2023
年
4
月,中国石化从乌兰察布到北京燕山石化的纯氢管道建设启动,全长
400
多公里,成为我国首条跨省区、大规模、长距离的纯氢输送管道。据测算,该管道每天运输的氢通过燃料电池发电可达
36
万
kwh
以上,
但初期建设投入仅是同等规模的储能电力系统成本的一半。
未来可为
150
万辆氢燃料电池车辆供应氢气。
氢能相关的新基建开始了,将大力缓解我国绿氢供需错配的问题,具有战略意义。
3
、
绿氢的应用和场景更多了,氢燃料电池发展加速。
2022
年,我国氢能重卡全年销量
3500
辆,同比增长
349%
。燃料电池装机量方面,
2022
年燃料电池系统累计装机量
506.9MW
,同比增长
191.7%
,较
2021
年翻番。
4
、
2023
年,要实现氢能产业破局,产业政策支持不可或缺。
一是对中游如氢管道、加氢站等基础设施建设补贴。二是优化氢能管理制度,将氢气的危化品管理方式转向能源管理,纠正
“谈氢色变”的问题。三是增强中游氢储运的经济性,把风、光资源丰富地区以低成本制备的绿氢大规模输送到东部能源消费区域,解决能源资源和消费区域错配的问题。四、对下游的燃料电池等用氢潜力较大的场景进行补贴,通过带动下游需求的方式以降低全产业链成本。
4.2
储能:从多点试用到全面爆发,配储和补贴是重点
。
储能行业、尤其是电化学储能,正从多点试用到全面爆发,有望成为新的万亿级赛道。
2023
年储能行业面临着两大修复性改善:第一是供应端,碳酸锂价格从高位修复下行,
电池企业以及储能集成企业的成本进一步下降,有利于储能渗透率进一步提升。
第二是相关的功率半导体模块短缺情况有所缓解。
抽水蓄能、以锂电池为代表的新型储能是现阶段市场的主流,未来,全方位储能建设,看好多元化新型技术路线补充。
根据
CNESA
全球储能数据库,
2022
年抽水蓄能约占
77.1%
,新型储能约占
21.9%
。在当前的新型储能中,锂电池储能占比
94%
,其余的铅酸电池、液流电池储能、包括钠离子储能等方式的占比仍然较低。
未来不同的储能技术路线适用于不同的应用场景,短期不存在完全替代,而会是多元化并行。
比如钒液流电池储能,优势是循环寿命长、安全性高、环境友好、容量可恢复等,未来的突破重点在于钒电解液成本下降。
2021
年前,钒液流电池基本是小规模、分散化建设。
2023
年,钒液流电池产业商业化进程将会加速,
代表的是百兆瓦级电站投入运行、下游储能项目开始进行吉瓦时级的招标,每瓦时装机进入
3-4
元。
以后的储能电站,将会是集多种技术路线于一体的综合解决方案,最大程度的是实现合理利用资源、提高电转化率、减少对电网的扰动和冲击。
例如,一个特定的大型储能电站涵盖
70%
的钒液流储能、
20%
的锂电池储能和
10%
的飞轮储能。其中,钒液流电池更适合规模化储能;锂电池储能适合及时应对用电端大规模缺电事件的发生;飞轮储能则具有更好的调频特性,提升储电用电效率。
2023
年储能市场继续跨越式发展,配储政策、补贴政策是重点。
一是继续要求风光大基地配储,绿电
+
储能,推动储能市场加速发展。
全球风
光伏
新增装机量高增,全国
30
多个省市出台储能相关规划,要求新能源项目配储。例如,
2023
年
2
月,湖南出台文件明确新能源项目要配置一定容量的新型储能,于
2022
年
12
月底前,
2023
年
6
月底前并网运行的新型储能项目应分别按装机容量的
1.5
倍、
1.3
倍计算所配新能源容量。
二是多省市区域继续对储能产业补贴。
例如,
2023
年
4
月,东北能监局明确对新型储能各类补偿, 针对新型储能,如果
AGC
可用率达到
98%
以上,按
AGC
可用时间每台次每小时补偿
20
元。深圳对先进的储能示范项目给予财政资金支持,项目最高支持力度
1000
万元。
从市场方面来看,
2023
年,互用储能、工商业储能的发展空间多、潜力大。一是受全球能源危机影响,居民对于用电的安全诉求较强,备电需求高增推动户储。
欧洲、美国户用储能延续了
2022
年以来的高速增长态势,需求持续性爆发。
2022
年全球家庭储能新增装机量达到
15.6GWh
,同比增长
136.4%
。
2023
年全球新增的货运储能规模有可能继续翻倍增长,或达到
35-45GWh
。
二是随着电力现货市场交易逐步运行,国内电力市场的峰谷电价差扩大,负电价的出现等一系列因素,工商业储能的经济性大幅提升。
企业自发自用具备明显的经济优势,工商业储能增长可期。
4.3
智能驾驶:
L3
级开始上路,考验商业化盈利能力智能驾驶是新万亿级赛道。
预计到
2025
年,我国智能汽车产业价值将达到
3.4
万亿元,年复合增长率约
18%
。
2022
年我国汽车制造业完成营业收入
9.3
万亿元,乘用车
L2
级及以上渗透率为
29%
,
智能驾驶产业整体规模约
2.1
万亿元。
2023
年,预计高级别自动驾驶将继续渗透,尤其是
L3
级以上,赛道规模将进一步扩大。
2023
年,新能源汽车智能驾驶的发展重点,依然是半导体自主化。
智能驾驶是在汽车上实现高阶人工智能,底层必须是算法支持、芯片支持。从
2020
年的《芯片法案》到
2022
年海外出台的多项限制,我国汽车产业发展受到限制。
2020-2022
年,全球
MCU
芯片缺货导致中国汽车减产约
200
万辆,造成我国汽车行业综合成本每年增加
170
亿元。
全球车规芯片的研发设计仍以欧美企业为主。中国需要培育出自己的英伟达。手机芯片曾经被卡脖子了,但是智能驾驶
AI
芯片不能重蹈覆辙了。
2023
年,将重新考量
L3
、
L4
以上自动驾驶企业的商业化和盈利能力。无人驾驶运营类企业经历了洗牌,比如美国自动驾驶卡车独角兽
Embark
倒闭、谷歌旗下自动驾驶企业
Waymo
估值大幅缩水。
2023
年,市场关键看谁能获得更多自动驾驶实际运营数据、确认盈利点,有望在竞争中保存实力。
2023-2025
年是
L3
级以上车上路试点的关键期。
车企已具备
L3
级量产和交付能力,
L3
级上路成为行业的重要破局点,关键看政策变量。
2022
年,以深圳为代表,多地智驾法案出台。开始允许自动驾驶运营示范,但在限定区域和适用对象上还未放开。
2023
是行业转折期。
上一新闻:
北京经开区:对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 按照装机容量给予800元/KW一次性奖励
下一新闻:
工商业分布式光伏电站该如何“余电上网”
专业电子电气20年!
电话:13810726014
邮件:bssolar@163.com
地址:北京通州区联东U谷中区12B
导航去公司
关于我们
人才招聘
在线留言
新闻资讯
产品中心
案例展示
资料下载
北京垣博电力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ICP备2022022473号-1
©2022 版权归属
技术支持:
友点软件
首页
联系
产品
关于